发布9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2:35:39   浏览:80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发布9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国家经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公 告

二○○二年第83号

 

发布9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国家经贸委批准《制丝用非合金钢盘条第3部分:沸腾钢和沸腾钢替代品低碳钢盘条》等9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现予公布,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

  以上标准由冶金信息标准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组织出版、发行。

  附件:9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编号及名称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附件:

9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编号及名称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采标情况

1
YB/T170.3-2002
制丝用非合金钢盘条第3部分:沸腾钢和沸腾钢替代品低碳钢盘条
    ISO16120-3-2001

2
YB/T170.4-2002
制丝用非合金钢盘条第4部分:特殊用途盘条
    ISO16120-4-2001

3
YB/T4112-2002
结构用高强度耐候焊接钢管
   ASTM A847-99a

4
YB/T4108-2002
循环流化床锅炉用耐磨耐火砖
     
5
YB/T4109-2002
循环流化床锅炉用耐磨耐火浇注料
     
6
YB/T4110-2002
铝尖晶石耐火浇注料
     
7
YB/T4111-2002
铸口砖及座砖
YB/T5049-1993中相应部分
  
8
YB/T5020-2002
盛钢桶用高铝砖
YB/T5020-1993
  
9
YB/T025-2002
包装用钢带
YB/T025-199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对外贸易货物运量统计编报办法》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对外贸易货物运量统计编报办法》的通知
1995年1月20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各总公司,各工贸公司:
为了使外贸货物运量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我部1987年1月8日下发的《关于加强外贸运输统计工作的通知》(〔86〕外经贸运字第51号),现将重新制订的《对外贸易货物运量统计编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我部(贸运司)反映。

附件一:对外贸易货物运量统计编报办法
第一条 总 则
为了及时、准确了解外贸货物进出口运输计划完成情况,掌握进出口运输动态,根据外经贸部1987年1月8日下发的《关于加强外贸运输统计工作的通知》(〔86〕外经贸运字第51号),重新制订本办法。
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运量统计资料是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制订政策、指导工作及加强外贸运输协调管理工作的依据。统计机构和人员必须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第二条 编报单位
编报单位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中央各部委所属各进出口总公司、各工贸公司。
第三条 编报程序
各地外经贸委(厅)负责汇总本地区外贸进出口公司、工贸公司、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及三资企业的进出口货物运量;中央各部委所属的各进出口贸易总公司及各工贸公司负责汇总本公司系统的进出口货物运量。
各单位在每月10日以前将上月的外贸货物运量(包括当年累计数量)统计报表汇总后报外经贸部(外贸货运协调司)。
第四条 编报内容
一、出口货物运量按海、陆、空运输方式统计(见附表一)。
二、海运出口货物运量按出运港口统计(见附表二)。
三、进口货物运量按海、陆、空运输方式统计(见附表三)。
四、海运进口货物运量按到货港口统计(见附表四)。
第五条 编报要求
一、完成出口和进口货物运量的日期以出口签发提单或运单和进口到港之日为准。
二、表格中集装箱栏内只填写个数,以20■标准箱计算,40■的集装箱按两个标准箱计算,集装箱重量每个按12吨折算后计算在“总计”栏内。填写表格要依照表中列出的商品逐一统计,其余商品均统计在“其它”栏内。
三、各单位按所附表格格式自行印制报表。各单位要建立和健全统计的审核、查询和交接等制度,要指定专人负责,保证统计的严肃性和准确性,防止重复统计、漏统计及错统计,如发现差错,应及时更正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统计报表需由统计审核人、制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出。
第六条 附 则
本办法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解释、修改和补充。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二:年 月对外贸易出口货物运量统计表(附表一)
编报单位: 单位:吨
--------------------------------------------------------------------------------------------------------
| 品 类 |当年累计|当月小计|海 运|铁 路|公 路|空 运|油 管| 备 注 |
|----------------|--------|--------|--------|--------|--------|--------|--------|------------|
|大 米 | | | | | | | | |
|----------------|--------|--------|--------|--------|--------|--------|--------|------------|
|大 豆 | | | | | | | | |
|----------------|--------|--------|--------|--------|--------|--------|--------|------------|
|玉 米 | | | | | | | | |
|----------------|--------|--------|--------|--------|--------|--------|--------|------------|
|饲 料 | | | | | | | | |
|----------------|--------|--------|--------|--------|--------|--------|--------|------------|
|钢 材 | | | | | | | | |
|----------------|--------|--------|--------|--------|--------|--------|--------|------------|
|生 铁 | | | | | | | | |
--------------------------------------------------------------------------------------------------------
--------------------------------------------------------------------------------------------------------
|煤 炭 | | | | | | | | |
|----------------|--------|--------|--------|--------|--------|--------|--------|------------|
|焦 炭 | | | | | | | | |
|----------------|--------|--------|--------|--------|--------|--------|--------|------------|
|水 泥 | | | | | | | | |
|----------------|--------|--------|--------|--------|--------|--------|--------|------------|
|原 油 | | | | | | | | |
|----------------|--------|--------|--------|--------|--------|--------|--------|------------|
|成品油 | | | | | | | | |
|----------------|--------|--------|--------|--------|--------|--------|--------|------------|
|非金属矿产品 | | | | | | | | |
|----------------|--------|--------|--------|--------|--------|--------|--------|------------|
|有色金属 | | | | | | | | |
|----------------|--------|--------|--------|--------|--------|--------|--------|------------|
|棉 花 | | | | | | | | |
|----------------|--------|--------|--------|--------|--------|--------|--------|------------|
|其 它 | | | | | | | | |
|----------------|--------|--------|--------|--------|--------|--------|--------|------------|
|集装箱(个) | | | | | | | | |
|----------------|--------|--------|--------|--------|--------|--------|--------|------------|
| 总 计 | | | | | | | | |
--------------------------------------------------------------------------------------------------------
制表人: 电话: 审核: 日期:
年 月对外贸易海运出口货物运量统计表(附表二)
编报单位: 单位:吨
--------------------------------------------------------------------------------------------------------
| 出 | | | | | | | | |
|品 运 | | | | | | | | 备 注 |
| 类 港 | | | | | | | | |
| 口 | | | | | | | | |
|----------------|--------|--------|--------|--------|--------|--------|--------|------------|
|大 米 | | | | | | | | |
|----------------|--------|--------|--------|--------|--------|--------|--------|------------|
|大 豆 | | | | | | | | |
|----------------|--------|--------|--------|--------|--------|--------|--------|------------|
|玉 米 | | | | | | | | |
|----------------|--------|--------|--------|--------|--------|--------|--------|------------|
|饲 料 | | | | | | | | |
|----------------|--------|--------|--------|--------|--------|--------|--------|------------|
|钢 材 | | | | | | | | |
|----------------|--------|--------|--------|--------|--------|--------|--------|------------|
|生 铁 | | | | | | | | |
--------------------------------------------------------------------------------------------------------
--------------------------------------------------------------------------------------------------------
|煤 炭 | | | | | | | | |
|----------------|--------|--------|--------|--------|--------|--------|--------|------------|
|焦 炭 | | | | | | | | |
|----------------|--------|--------|--------|--------|--------|--------|--------|------------|
|水 泥 | | | | | | | | |
|----------------|--------|--------|--------|--------|--------|--------|--------|------------|
|原 油 | | | | | | | | |
|----------------|--------|--------|--------|--------|--------|--------|--------|------------|
|成品油 | | | | | | | | |
|----------------|--------|--------|--------|--------|--------|--------|--------|------------|
|非金属矿产品 | | | | | | | | |
|----------------|--------|--------|--------|--------|--------|--------|--------|------------|
|有色金属 | | | | | | | | |
|----------------|--------|--------|--------|--------|--------|--------|--------|------------|
|棉 花 | | | | | | | | |
|----------------|--------|--------|--------|--------|--------|--------|--------|------------|
|其 它 | | | | | | | | |
|----------------|--------|--------|--------|--------|--------|--------|--------|------------|
|集装箱(个) | | | | | | | | |
|----------------|--------|--------|--------|--------|--------|--------|--------|------------|
| 总 计 | | | | | | | | |
--------------------------------------------------------------------------------------------------------
制表人: 电话: 审核: 日期:
年 月对外贸易进口货物运量统计表(附表三)
编报单位: 单位:吨
--------------------------------------------------------------------------------------------------------
| 品 类 |当年累计|当月小计|海 运|铁 路|公 路|空 运|油 管| 备 注 |
|----------------|--------|--------|--------|--------|--------|--------|--------|------------|
|粮 食 | | | | | | | | |
|----------------|--------|--------|--------|--------|--------|--------|--------|------------|
|食 糖 | | | | | | | | |
|----------------|--------|--------|--------|--------|--------|--------|--------|------------|
|钢 材 | | | | | | | | |
|----------------|--------|--------|--------|--------|--------|--------|--------|------------|
|铁矿砂 | | | | | | | | |
|----------------|--------|--------|--------|--------|--------|--------|--------|------------|
|原 油 | | | | | | | | |
|----------------|--------|--------|--------|--------|--------|--------|--------|------------|
|成品油 | | | | | | | | |
--------------------------------------------------------------------------------------------------------
--------------------------------------------------------------------------------------------------------
|纸 浆 | | | | | | | | |
|----------------|--------|--------|--------|--------|--------|--------|--------|------------|
|纸 张 | | | | | | | | |
|----------------|--------|--------|--------|--------|--------|--------|--------|------------|
|棉 花 | | | | | | | | |
|----------------|--------|--------|--------|--------|--------|--------|--------|------------|
|羊 毛 | | | | | | | | |
|----------------|--------|--------|--------|--------|--------|--------|--------|------------|
|合成纤维 | | | | | | | | |
|----------------|--------|--------|--------|--------|--------|--------|--------|------------|
|木材(立方米) | | | | | | | | |
|----------------|--------|--------|--------|--------|--------|--------|--------|------------|
|农用薄膜原料 | | | | | | | | |
|----------------|--------|--------|--------|--------|--------|--------|--------|------------|
|其 它 | | | | | | | | |
|----------------|--------|--------|--------|--------|--------|--------|--------|------------|
|集装箱(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 计 | | | | | | | | |
--------------------------------------------------------------------------------------------------------
制表人: 电话: 审核: 日期:
年 月对外贸易海运进口货物运量统计表(附表四)
编报单位: 单位:吨
--------------------------------------------------------------------------------------------------------
| 到 | | | | | | | | |
|品 货 | | | | | | | | 备 注 |
| 类 港 | | | | | | | | |
| 口 | | | | | | | | |
|----------------|--------|--------|--------|--------|--------|--------|--------|------------|
|粮 食 | | | | | | | | |
|----------------|--------|--------|--------|--------|--------|--------|--------|------------|
|食 糖 | | | | | | | | |
|----------------|--------|--------|--------|--------|--------|--------|--------|------------|
|钢 材 | | | | | | | | |
|----------------|--------|--------|--------|--------|--------|--------|--------|------------|
|铁矿砂 | | | | | | | | |
|----------------|--------|--------|--------|--------|--------|--------|--------|------------|
|原 油 | | | | | | | | |
|----------------|--------|--------|--------|--------|--------|--------|--------|------------|
|成品油 | | | | | | | | |
--------------------------------------------------------------------------------------------------------
--------------------------------------------------------------------------------------------------------
|纸 浆 | | | | | | | | |
|----------------|--------|--------|--------|--------|--------|--------|--------|------------|
|纸 张 | | | | | | | | |
|----------------|--------|--------|--------|--------|--------|--------|--------|------------|
|棉 花 | | | | | | | | |
|----------------|--------|--------|--------|--------|--------|--------|--------|------------|
|羊 毛 | | | | | | | | |
|----------------|--------|--------|--------|--------|--------|--------|--------|------------|
|合成纤维 | | | | | | | | |
|----------------|--------|--------|--------|--------|--------|--------|--------|------------|
|木材(立方米) | | | | | | | | |
|----------------|--------|--------|--------|--------|--------|--------|--------|------------|
|农用薄膜原料 | | | | | | | | |
|----------------|--------|--------|--------|--------|--------|--------|--------|------------|
|其 它 | | | | | | | | |
|----------------|--------|--------|--------|--------|--------|--------|--------|------------|
|集装箱(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 计 | | | | | | | | |
--------------------------------------------------------------------------------------------------------
制表人: 电话: 审核: 日期:


我国证据立法模式的分类

乔铁军


  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由指导思想、价值目标、基本原则、证据概念、证据制度、证据程序及证据规则组成。基于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确立我国的证据立法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立法模式,即:单行证据立法模式、证据间接和模式、以及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模式。
  单行证据立法模式。从证据法的性质和地位看采用单行模式进行
  证据立法并无不可,但从立法成本方面分析单行立法模式不可取。一是由于证据种类和诉讼类型的不同而必定使单行立法在数量上过多成本过高;二是证据法的基本法律地位决定了其制定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有部分补充和修改权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因而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单行证据法必定需要较长的周期。如果按证据种类或某一种证据的某个方面作为单行立法的内容那么,普遍适用于证据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又该如何立规定。就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协调性而言,单行立法模式也不能解决证据法与诉讼法、有关实体法之间相互交织的问题。如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中作出逮捕、起诉、不起诉等决定都需要运用证据。这些规定是诉讼法的典型内容是无论如何都不应纳入证据法中进行规定的。从法律稳定性角度看,单行立法模式虽然有“急用先立”从而逐步完善证据法的优势。但若依此方案操作,不断的出台一部单行证据法,对于整个证据法体系的稳定性并不利。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后制定的单行法可能会与先前制定的单行法冲突,因而不得不修改原来的单行法,则稳定性就更无保障可言。
  证据间结合模式。依证据法的性质和地位,采用证据间结合的立法模式并无不妥,但与单行模式一样证据间分别结合模式即按诉讼性质分别制定相应证据法的模式。因法律数量较多,也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制定统一证据法的代价则比较低。从法律协调性方面分析,分别结合模式不可避免地要与实体法和诉讼法界分证据法的范围,尤其是与诉讼法的协调问题,不易解决;而且还存在不同类型的证据法内容之间的并行互补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统一证据法在其内部体系的协调上相对容易些,但也不是没有问题。不同诉讼性质的证据法内容之间仍然有个并行、互补问题。如与诉讼法的范围划分就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哪些内容由统一证据法规定最好,哪些由诉讼法规定为佳,不是很好处理。分别结合模式由于立法的数量较多,相应的修改次数也会较多,因而在稳定性方面并不理想。相对而言统一证据法在稳定性方面的问题倒不很突出。但是,证据法属于程序法这一点决定了它的实施过程与诉讼法的实施过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适应形势发展而对司法制度所进行的改革,必须通过同时对证据法、诉讼法等法律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才能实现这不仅会增加立法成本。而且因分别修改的次数之和较大而对整个诉讼程序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证据法与实体法结合模式。在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离的法制文明之下,虽有将证据法的有关内容规定在实体法中立法例,但并非是证据法立法模式的主流。而且就证据法的程序法性质而言,与其将其规定在实体法中,不如规定在程序法中。因为证据法与实体法的关系终究不如与程序法的关系密切。案件的实体形成总是按一定的诉讼程序运用证据才能实现的。在协调性方面,这种模式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是实体法与作为程序法的证据法混杂在一起,不符合现代国家法律体系中成文实体法与成文程序法并列的主流。二是对证据法的主要内容应该规定在实体法还是诉讼法中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可把握。有关刑事、民事的实体法和诉讼法都是基本法律,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没有理由厚此薄彼。三是在相应的实体法中规定证据法的内容,由于实体法的数量多,其中有关证据法内容的协调更是突出的问题。四是即使在实体法中以专门的篇幅对证据法的内容进行专门立法,因诉讼法中不可避免涉及证据法的内容,且就其与实体法和诉讼法的固有关系而言。诉讼法中的证据法内容多于实体法,如果非要把证据法的主要内容置于实体法中规定,有舍本求末之嫌。不过,与实体法结合模式对证据法的稳定性并无什么妨碍。
  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模式。证据法的性质和地位,使其与诉讼法结合的立法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可行性。证据法与诉讼法同属程序法而且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交织,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作出规定。二者也都属于基本法律,在立法程序上具有兼容性。欧陆法系和我国现行立法例主要采用此种模式,并未发现其运作劣于其他立法模式。从立法代价上比较,该模式下的完整结合模式比单行模式、证据间结合模式、证据法与实体法结合模式及同一模式中的部分结合模式都低。一方面,在诉讼法中规定证据法的内容,通过补充和修改现行法的内容即可实现。如果仅仅是补充诉讼法中有关证据法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对诉讼法的部分补充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可以实施,而无需等到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实施。如果还需要对诉讼法的其他部分作一些补充和修改,则可以一并进行,从而较大地降低了立法的成本。另一方面,在诉讼法中规定证据法的内容,需补充和修改的法律只有三大诉讼法,在立法数量上比单行模式、证据法与实体法结合模式及证据法与诉讼法部分结合的亚模式都少。从协调性方面考察,将证据法的内容置于诉讼法中规定,是最好的模式。首先,鉴于证据法与诉讼法之间的天然亲和关系,其他三种大的模式都很难避免的证据法与诉讼法之间的内容取舍问题,在该种模式下自然不成为问题。其次,证据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协调问题虽然存在,但由于实体法中不可避免地要包括少许证据法的内容,因而,可以通过在诉讼法有关证据的规定中增设援引或准用条款来解决内容交叉,重叠问题。再次,关于证据法内在体系的协调问题,该模式也可以较好地予以解决。鉴于我国现行三大诉讼法中以民事诉讼法适用最多,且在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都需要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现实,有人主张将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集中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而在其他两部诉讼法中采用准用条款的立法技术,以避免重复问题。在完整结合模式下的三种次亚模式中,又以半集中模式为佳。集中模式不能有效解决同一诉讼法中证据法内容与诉讼法内容的相互协调问题,而分散模式对各诉讼法中证据法内容之间的协调问题又难以解决。半集中模式却能既兼顾证据法与诉讼法内容的协调,又可使各诉讼法中证据法内容之间相互融洽。因为在完整结合模式前提下的半集中模式,证据法内容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对整个证据法领域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另外两部诉讼法通过援引条款适用这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对不同诉讼类型证据法领域普遍适用的制度、规则,在各诉讼法中以集中方式进行规定;在各诉讼法不同阶段适用的证据法的具体内容,分散规定于不同的诉讼阶段。由这三个层次构成的证据法内在体系,虽然分散,但却不失完整和协调。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的立法模式,在稳定性方面虽然不比统一证据法模式和证据法与实体法结合模式为优,但比单行模式和证据间部分结合模式更能保持稳定性,而且这种模式便于保持证据法与诉讼法之间的同步稳定和司法改革进程中的同时补充和修改,因而,具有可取性。
  以上综合表明,在前述各种证据立法模式中,以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模式之下的半集中模式为首选。从比较还可以看出,将统一证据法模式和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模式折衷后取长补短的混合模式,也是较可取的选择。大致方案是:把证据法中带共性的原则、制度等内容,通过统一证据法作出规定,统摄有关证据的法律规定;而将仅适用于不同诉讼类型的证据法的内容,分别在相应的诉讼法中以半集中模式
进行规定。此混合模式只需制定一部新法律和修改三大诉讼法即可,立法成本不高,协调性较好,稳定性亦不差,仅次于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模式。